背景:              字号:   默认

第二百一十五章 归来(3)(1/1)

回归大宋 !封赏过后,赵光义举杯敬了赵谷和李符一杯,道:“两位爱卿,一路辛苦,请满饮此杯。”

赵谷和李符举起杯一饮而尽,随后其他大臣也纷纷朝二人敬酒,宴会一时之间,气氛热烈无比。

赵谷却是心中苦笑。

得,又得到封赏了,不知道待会儿出了宫门,这些两眼放光的大臣们,会不会又要说自己家中的美貌侍女跑到他们家里去了。

事实上,赵谷本没想到此次赵光义还会封赏自己的。

毕竟赵谷如今才刚过二十,却已经贵为开国郡候,在爵位上已经算是登顶了,只有公爵之位比他大而已。

若是赵谷立了功,再往上加的话,那就是郡公、国公之位了,以他的年纪若是到了这个位置,怕是以后赵光义就赏无可赏了。

那句话怎么说的,当臣子不能太聪明,当你的功劳大到皇帝没有什么东西能赐给你的时候,那他就只有赐你死了。

不要觉得这是个笑话,历朝历代因为功高震主而死的人可不在少数。

好在赵光义也知道这一点,所以给他加了两个荣誉头衔,也就是龙图阁和观文阁的双学士头衔,这两个头衔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只是听起来高大上而已。

但朝堂之上,依旧有不少人挤破了脑袋想要得到两个头衔,只是得不到而已。

因为虽然这一类的头衔都只是虚职,和什么三省六部一样,属于荣誉证书一样的东西,但却不是什么人都能得到的,你如果不是资历非常高,或者立了大功,就算你是当朝一品,也不一定能得到这两个头衔。

君不见后世宋仁宗时期,著名官员包拯就是龙图阁大学士吗,俗称包龙图。

李符却是十分坦荡,这或许跟他资历很深有关,又或者他根本不在意这些虚名。

酒宴进行到一半时,李符已经喝的有些醉了,脸色酡红。

他突然站了起来,对赵光义抱拳道:“皇上,今日臣文思泉涌,想要作画一首,请皇上观摩可好?”

赵光义来了兴趣:“好呀,爱卿乃是著名的国画圣手,今日能亲眼看到你作画,朕也很高兴呀。”

赵光义随后让太监取来了笔墨纸砚,在桌子上摊开,李符便拿起笔‘刷刷’画了起来。

赵光义从龙椅上走下,来到了李符旁边观摩,其他官员也围了过来,期待一副佳作的诞生。

赵谷这才知道,原来李符还有这一手,竟然被称作国画圣手,看来他也算是深藏不露呀。

约莫小半个时辰后,李符的画便算是做好了,这竟是一副宽一米、长五米的大型书画。

两个太监小心的将书画撑开,让众人观赏,赵广义和大臣们一看,皆是震撼不已。

只见这幅画上,以一座竹山为背景,画的是普通百姓和辽兵对峙的一幕。

对峙双方,辽兵兵强马壮,普通百姓则都拿着竹制的武器,而且个个弱不禁风,其中甚至有不少老幼妇孺。

但就凭这些老幼妇孺,竟让辽兵一方损失惨重,这个从画上辽兵们狰狞忌惮的表情就可以看出。

普通百姓一方却也不是没有伤亡,在一些砍断的竹子下,倒下了许多男女老幼,有一个人更是因为一时不慎踩上了竹尖,鲜血流了一地。

但普通百姓这一边却没有一个人面露惧色,反而斗志高昂,就连几岁的小姑娘也握紧了拳头,尽着自己的一份心力。

这幅画上,共有数十名普通百姓,能够看清楚脸的辽兵同样有数十人,其他辽兵则因为纸张大小的束缚而没有露脸。

但画上近百人的面容,却没有一丝相同,有人浓眉大眼,有人高鼻梁大嘴巴,有人面露疾苦之色,有人眼含安慰,各式各样的人和表情,无一不足,充分体现了画家的高深功力。

眼见此情此景,众人哪里还不知道,李符所画的根本就是辽国境内竹山上的那一幕。

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被书画上那群渴望自由,哪怕付出生命也要掩护李符撤退的百姓所震撼、感动。

有一些真性情的官员,更是流下了眼泪,呜咽着哭了起来。

赵光义端详了许久这幅画,叹息了一声:“是朕对不起这些百姓啊!”

趁此机会,酒醉心明的李符说出了压抑许久的心里话。

“皇上,臣恳请皇上,无论如何也要救出这些被掳走的同胞啊!”

赵光义一怔:“爱卿,非是朕不想救他们,只是谁知道辽国境内究竟有多少汉族子民?咱们又该从何处救起?辽国人不事生产,打铁、种地、制造陶器等,都是依靠着这些汉族百姓才行,你觉得他们会把汉族子民还回来吗?”

“可是……咱们总得试试呀!”李符依旧坚持道。

摆了摆手,赵光义面露为难道:“而且此时大宋和辽国刚刚缔结国书,还指望着他们帮忙出兵攻打西夏,若咱们非要逼他们交出这些百姓,难免因小失大。”

这次换到李符愣住了,他怎么也没想到,在赵光义这个皇帝眼中,天下事情还有大小轻重一说,作为皇帝而言,难道不该一视同仁吗?

面对进攻西夏和保全子民,赵光义竟然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前者,难道在他看来,开疆拓土的功绩比起子民的性命还要重要?

李符沉默了,不少听懂了赵光义意思的大臣也沉默了,宴席一下子冷场了。

赵谷自然也听懂了赵光义的话,但他却没有觉得太惊讶,赵光义虽然所有事看似都做的十分圆满,对待大臣也是礼遇有加,但他的本性终究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他能做出这样的决定,赵谷并不觉得意外。

君不见前两次北伐,每次都以大宋的失败而告终吗?

这是因为大宋的军队打不过辽国?不,绝对不是,这只是因为赵光义军事能力不足,还好大喜功而已。

之前太祖赵匡胤在世时,南征北战,战功无数,威风一时无两,赵光义继承大统以来,总想着赶超哥哥,于是在大宋尚还未准备的情况下,就冒然发动北伐。

在北伐进行中时,更是一个劲儿的催促前方将士,打乱了率臣们的部署,最后的结果自然是铩羽而归,大大打击了大宋的士气。

之所以大宋的文臣们不喜欢打仗,尤其是吕蒙正这样的高官更是拼了命的阻止发动战争,和两次北伐军方屡屡失利也是没有关系。

先看到这里,把此书加到书签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他们都在读: 末世重生之逆袭女炮灰妾色梦幻九七墨尔本,算到爱如意缘佳人有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