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号:   默认

第030章(1/1)

影后逆袭记[重生] !==这是一个画风清奇的防盗章,来自于我之前的考前笔记,哈哈哈=====

《青年杂志》于1915年在上海创刊,1916年9月改名为《新青年》

“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着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1917年二月号《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议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议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议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16年,胡适在和友人的论辩中提出:文学的历史只是一种文字形式(工具)新城代谢的历史,是“活文学”随时起来代替“死文学”的历史。把文学形式革命看成是整个社会价值和审美趣味的转变。1918年4月,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

周作人的突出贡献是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志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艺术本质特征。“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瞿世英,郭紹虞,孙伏园,叶紹钧等12人。是新文学史上成立最早、存在时间最长、成员数量最多、地域分布最广的文学社团。《小说月报》为代用会刊,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的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做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会现实主义的一派。

创造社: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最初的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张凤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人,都是当时在日本的留学生。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十余种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的“内心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和“灵感”。

新月社:1923年由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起。宣称“要把创格的新诗当作一件认真的事情做。”又称作“新格律诗派”,《诗镌》作为代表刊物。

鲁迅支持的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11月,主要成员: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俞平伯等。他们所创造的那种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有称“语丝体”。

湖畔诗社以写□□情诗闻名。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鲁迅的《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

鲁迅的目的是要打破“瞒和骗”,逼迫读者与他小说的人物,连同作家自己,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的苦刑,在灵魂的搅动中发生精神的变化。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这些努力,体现在《呐喊》和《彷徨》里,就演化为“看/被看”与“离去——归来——再离去”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

在《阿q正传》中,在第一章《序》里,叙述者一面以全知视角出现,却一再宣称自己并非全知,构成了对全知叙述(俯视视角)的嘲弄。随着小说的展开,叙述者的视点逐渐集中于阿q的行为与意识,转向限制叙述(平视视角),作者与读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也由远而近。

1919年下半年,女作家冰心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斯人独憔悴》,正式开创了“问题小说”的风气。问题小说主要作者有冰心,王统照,庐隐,许地山等。

冰心,本名谢婉莹,最早以“问题小说”闻名。从“问题小说”起步,又成为“五四”人生派小说的代表作家的是叶圣陶(叶紹钧)。

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以崭新的内容与形式,开一代诗风,堪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徐志摩热烈追求“爱”,“自由”与“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他那活泼好动,潇洒空灵的个性及不受羁绊的才华和谐地统一,形成了徐志摩诗特有的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

作为一个现代文学史上有巨大影响的散文家,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记叙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以后,他又形成了一整套的散文理论,中心是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的小品文,认为小品文是“个人的文学的尖端。”

鲁迅和周作人都是“语丝”派的核心作家,他们的主要成就在于短小犀利的杂感,其批评的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是所谓的“语丝体。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立,并不是一个纯文学流派。

“海派”是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畸形繁荣的产物,他们依托于文学市场,既享受这着现代都市文明,又感染着都市“文明病”。正是对都市文明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境,使他们更接近西方现代派艺术,有着较为自觉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

以北京等北方城市为中心的京派是一批学者型的文人,也即非职业化的作家。

33.左翼作家则自觉以现代大工业中的产业工人代言人的身份,对封建的传统农业文明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以及西方殖民主义同时展开批判,要求文学自觉地成为以夺取政权为中心的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工具。

34.这种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的创作方法,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的写法,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远。以茅盾为首的这一类小说,近年来被称为“社会剖析小说”。他以左翼作家创作,但也属海派。

35.茅盾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36.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者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37.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39.京派代表作家沈从文。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包含对人的生活形态中有别于现代文明的那种健全,协调,化外境界的重新发现,并大量地渗入作家的情感,情绪,把自己童年的记忆长久地带进当下的记述,从而有意地增强了叙述作品的抒情倾向。

沈从文被人称为“文体作家”,首先是因他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一种特殊的小说体式:可以叫做文化小说,诗小说。这是指小说的显著文化历史指向,浓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具有独特人情风俗的乡土内容。

43.丁玲是“五四”以后第二代善写女性并始终持女性立场的作家。她以第一个革命女作家的姿态,打破了冰心,庐隐等因思想创作上的某种停滞所带来的沉寂。

44.最初的具有“现代质”的海派小说是由操新文学体而向市民作者倾斜的作家来写的。

45.初期的海派小说有下列特点:第一,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第二,过渡性地描写都市。第三,首次提出“都市男女”这一海派常写常新的主题。第四,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

46.30年代在上海都市读者群中风靡一时的新感觉派,是第二代海派。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这个新感觉派小说时期,上接20年代末张资平,叶灵凤等的□□小说的余续,下联40年代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沪港市民传奇,它是海派承上启下及重要的一个阶段。新感觉派小说之“新”在于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来打量上海,用一种新异的现代的形式来表达这个东方大都会的城与人的□□。

先看到这里,把此书加到书签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他们都在读: 军火代理人活死人法则梦幻两晋都市最强保镖苍天战尊宠上恶魔小顽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