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号:   默认

四百八十三章 倒戈(1/1)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但赵祯在暴怒之下,自己与滕宗谅关系密切,一时不敢进谏。过好几天后,范仲淹才再三替滕宗谅辨解。

赵祯淡淡说了一句:“等燕卿查完再说。”

范仲淹还是不解。

这是赵祯一个小小的敲打,不是对事,而是对人。

吴育才任开封府尹不久,便查出两宗大案,先是查出一个奸吏,将其流放岭外,又查获一个巨盗,得其积赃一万九千缗,为了破案,多用刑具,于是众人疑其是冤案。赵祯闻之,派他吏重新审问,卒伏法。大盗事是假不了,主要这个奸吏确实有一些疑问,是何奸,是因为李淑在开封府与吏人多亵近的缘故。并且因此弹劾李淑。

赵祯没有办法,只好让李淑出知郑州。

也就是现在赵祯用什么人,只要君子们看不顺眼的,统统一扫干净,赵祯渐渐在失去用人权。而君子党们想要用什么人,便用什么人。

这个迹象很不好。

贾昌朝与王拱辰敏锐的察觉出来,然而欧阳修与范仲淹却没有看到。

但现在赵祯仅是对用人权不满,还没有对新政不满,在继续配合着范仲淹将各种新政落实下去。

这才是搞笑的地方,明显一次敲打,居然无人察觉。甚至后来在赵祯纵容下,让王拱辰与范仲淹死掐,君子党们依然还不察觉。

无药可医了。

反观贾昌朝他们,怎么就将郑戬挑起来的,郑朗居然就想不明白,这才可怕。既然站队,好,先站一站再说!骑在马背上,郑朗恨恨的想到。

菩萨还有恼火的时候,况且郑朗。

这一站,君子党更糟糕。

风尘朴朴的来到京城,要求谒见赵祯。

合门使不敢怠慢,立即匆匆进去禀报,赵祯召见,太监将郑朗带到内宫。赵祯惊讶地间道:“郑卿,何事要亲回京城?让内侍回来禀报就行了。”

“禀报陛下,张海已经投降,其实无论投降或者抓获,问题都不要紧,但对张海是杀是充军,却会牵连很大,因此臣特地星夜赶回京城。”

“有何牵连?”

“陛下,可召两府大臣与台阁言臣,一道入宫商议。”

“这,心

“陛下,臣也是无奈,现在不仅是臣说话未必有人听得进去,就是陛下说话,也未必有多少大臣能听。不当着他们的面说清楚,恐怕就是陛下诏书,也难以通过。”

欧阳修是没有听到,若是听到,能扑上来用牙齿咬郑朗。

事实也是这样,至少表面上是这样,这段时间只看到君子党们在上跳下窜,赵祯的身影几乎全部消失。不但现在,一直到明年上半年,几乎看不到赵祯的背影。

赵祯叹了一口气说道:“郑卿,新政由范仲淹发起,朕既然恩准其中大部,只能做配合。一切皆是为了这个国家。”

想用范仲淹的法,只好用范仲淹的人,这才默许欧阳修等人在替整个大宋洗澡,从中央洗到地方。包括吕夷简,君子党们将吕夷简所有权利剥夺,赵祯当真知道不过份?可君子党们与吕夷简是生死大敌,想给吕夷简一个公道,君子党们必然不服,那么无从改革。

忽然醒悟过来,问道:“郑卿,难道你不同意新政?”

“陛下,容臣一一细说,臣先说释道儒法四家。虽然后世儒生多对商鞅提出怦击,但臣认为秦朝之所以强大,军纪严明,国内安静,正是商鞅变法所制。臣与商鞅一样,反对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我朝的祖宗家法,臣以为法不可变,度可以调。这与新政思想一样。再说最强大的中兴,便是开无盛世,开无之初恰恰是姚崇提出的各种温和变法,再加上张说与宋螺等人的不断调整,于是出现封建王朝,最强大的国度。但后来唐玄宗倦怠政务,因循守旧,留恋美色,这才有李林甫专权、安史之乱之祸。”

“也有理,那郑卿对法家微

“陛下,臣反对法家,之所以商鞅用法家,是因为诸候并起,王权弱化,所以用法家成功。一旦秦大一统后,再用法家治国,就有无数弊端产生。故秦迅速亡国也。到了西汉,西汉惩法家之弊,改用黄老无为。并不是无为而治,而是力求清静无为,国家减少争执,让百姓愚昧。可是人乃是万物生灵之首,怎么能让他们变得愚昧呢?况且有人,就有争执。于是诸候反叛,削弱王权,外有匈奴之逼。这才让汉武看到儒家学问的长处,不愚民,而是用儒家的尊卑名份礼数确立统治,加强王权的权利。对国家治理,对天下平之。但春秋典籍多为秦朝焚烧,又立儒学不久,诸多儒生曲解,儒家大义没有发挥出来,不得不使用法家佐之。”

“有理,继续说。”

“由以成为制度,到了唐朝时,看到释家势大,用道家冲之,于是立国之道,道儒参半,表以法家,释家危害不大纵容之使之教化百姓,释家危害大时又开始灭佛尊儒。有时候做得好,有时候做得不好。我朝立国以来,多以儒家为里,皇家虽崇尚道家,但不是用来治国,而是与释家一样,用来教化百姓了。再辅以法家,这便是我朝立国用百家之道。”

赵祯想了一会儿,说道:“郑卿,果然乃是经学大家,朕以前真没有想过,经你一说,茅塞顿开,果然是如此。”

“这个无妨,臣之所以说它,是用来说新政的。百家当中,墨家取之儒之仁,法家取之儒之义。道家与儒家同时并存,各有冲突之处,各有融合之处。不过臣对道家种种十分反感。若真是无为,出世,怎么可以将这个国家治好?国家是用吏来治国的,不是用隐士来治国的。隐士虽好,只能用来感化百姓减少自私自利之心,推扬德化。陛下,若林和靖在世,你定当会重重奖励林和靖,但能否让他为当朝宰相?”

“不能。”

“所以臣不提这个道家而提法家与墨家,常期以来,因汉以来对义的误解,将它与仁并列之缺少了这个义,便无法恩威并用,于是才用法家辅助治国。实际这个义便是法家的法。有仁有义,才构成儒家真正的仁义。何须用法家的法。儒家之道,中庸是本,而不是仁,孤极阴阳能生万物吗?那么夫子何必修易经?这一点与道家观点十分相同。但道家最终归还一,于无。儒家却讲三对立与中和。姚崇等人法变之所以不被人重视因为一直用了微调之法,不需要重大的仁义中和,所以多被人忽视。但是新政之法,所举实乃大,首先范仲淹所说的明黜陟、抑侥幸是重中之重。用心是好的,可是裁撤的是诸路监司州县官员,失去世袭领地的宦官,因恩荫升迁的权贵磨勘之法又密,一密必难以执行,所图者又大大就容易出错。臣也赞成改革,国家弊端太多。若陛下不振奋精神改革,纵然陛下以仁爱将一次次危机化解,必然留下许多难题给后人。宋朝一旦失国,干百年后,后人会怦击陛下不作为也。”

“你说这个新政似与儒学微

“陛下,正是,儒学乃是夫子创立的治国救世的学问。

精研,足可以用来治万世之国。只要千万不要将它曲解成墨家那种妇人之仁就可以了。”

“有何关系?”

“儒家的对立三分中庸之道,阴的一面重,就往阳的一面调节,文的太重,略略增加武道。兼并田亩严重,国家就必须用财力支持贫困百姓有田,不易弃田的政策。范仲淹所图谋乃大,所触犯的又是精英权贵集团,可以,臣认为可以,毕竟是弊端。所谓的权贵,他们还是国家的臣与民,国家给他们寄贵,他们也必须为国家服务。”

“朕也是这么想的。”

“但是陛下,他们可是国家的精英,掌控着国家的许多政权,财政,甚至在军队都有着影响。新法实施,必然骚动天下,可以骚动天下,权当是商鞅在改革秦朝法制。但没有辅助的东西,这些新法可不可以实施呢?不可以。”

“用什么来辅助?”赵祯茫然了,心里琢磨着,是不是等会儿再将郑朗写的中庸重新翻一遍。

“小动小辅,大动大辅。昔日太祖惩武将专政割据之祸,杯酒释兵权,给了石守信他们无穷无穷的大富大贵,又有王霸之道震慑之,所以国家才迅速从武道转向文治。大富大贵便是仁之术,王霸之能便是义之术。陛下想要新政成功,首先臣问一声,许多精英集团利益受损,陛下给了什么大仁之术,使之感恩配合?”

赵祯更茫然。

郑朗又说道:“不仅是大仁之术,臣要杭州实施平安监,给诸大户以大仁,但依然有人逐利而行,贪得无厌,大肆私盐,最后我怎么做的,朝廷怎么做的?惩罚,甚至动用诛杀,这便是义。臣风闻诸多言臣说惩戒吏民,吏还是民,若不是官员无能或者鼓励,作为小吏能有什么胆量?虽然祖宗有法,说刑不上士大夫,这个刑是指牢狱之灾,是刑具,并不是说对士大夫不能惩罚。罢官,免官,除名,流放,祖宗之法也没有禁止。范仲淹仅说改革,可曾说过有人阻止或者反对,又如何制裁,什么样的行为用什么手段制裁。没有大仁笼之,没有大义震慑,新法所图又大,特别针对各个豪强,与人事黜陟而去,臣认为,必败矣。”

用儒家的学问,断定庆历新政必然失败。

而且自新法实施以来,郑朗可以说是开反对的第一个先河。

赵祯呆了,问:“郑卿,你认为如何做?”

“陛下,无妨,可以做尝试,虽是争议,但新政本义不坏,治国救民,也确实针对种种弊端而去的。即便败,也可以借鉴。用这次变法,为下次积累经验。”郑朗徐徐说道。

其实章得象也暗自里说过一句话:“我看到小孩子在做蹦跳游戏,阻是阻止不了,只好由他们去,到他们碰到墙的时候,再举步欲跳,前面是墙,自然停止。”

这是一种消积的态度。

郑朗更为积极,当然,也为他自己的法铺下一个前提。

先看到这里,把此书加到书签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他们都在读: 重生之全能狂少锻佛冥婚孕事黄昏恋(校园)万人迷向导的烦恼人生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