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号:   默认

外卷之三雄23(1/1)

外卷之三雄23

第三十七章方略

当然了如果官员一个幕僚不雇用倒也是勉强可以,但如何是那样的话,如果是京官还可,但这样的地方官实际上根本不可能把手中的职责担当起来,这样的官不过是尸餐素位日子罢了,再清廉他又有何用?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康熙也早就悄悄地打开了一扇大他默许了官员们向朝廷进行借贷。可是这其中的弊端也很明显。首先既然是借贷就意味着要还的。康熙虽然最初是采取了默许的态度,但也正是因为他的态度,才使得官员们向朝廷借贷越演越烈,既然朝廷从来不追讨,那官员们也自然只当这债务不存在,只当这是康熙给官员们变相的福利了。而历史上也正因为如此才引来了康熙末期规模浩大的户部清理亏空案。当然也正因为在清理户部亏空中,所有的阿哥都选择了退缩,唯有老四胤禛迎难而上。因此尽管他恶评如但却维护了朝廷的利益。老四胤禛最后能在康熙晚年脱颖而出,不能不说户部清理亏空是他最大的机遇。

作为一个有为的君主,康熙也不是没有想过要提高官员的俸禄,可是接连的战事,使得国库空虚,涨俸禄难啊。到了康熙末年,出于种种考虑,他还是决定把这个笼络人心的事情留给了他的继任者。雍正上位可谓是骂名如但是他也做了一件让官员们叫好的事。那就是在火耗归公之后,推出了“养廉银”制度。当然了,这“养廉银”制度愿望是好的,可是效果却极差。这也就不多说了。

总之,康熙心里也想着要涨官员俸禄。清朝最初的许多制度都是从明例。因此这官员的俸禄同样是依明例。到了康熙亲征又因为一直内外战事连连,国库不丰,所以此刻也只是在心里想想而已。此时,从胤禟的嘴里说了出来,他虽然认为现在时机还不成熟,但是还是有些欣慰。停火耗,涨俸禄,看来胤禟的确作过一番深思熟虑的。于是他忍不住笑着问道:“这涨俸禄可是件让大家都高兴的事啊。”

这话一说,在场的大臣们都笑了。尽管不少人根本就不指望俸禄过日子,但名正言顺的能够多拿一些钱,没有谁会不愿意不是?

“可问题是现在国库不丰。涨的太少了,又无济于事啊。” 康熙说这话的时候心里很有些沉重。民间就有句话,拿多少钱就干多少事。官员们拿着连生活都成问题的俸禄你指望他不贪,那只能是笑话。人毕竟不能总是望梅解渴,圣人的弟子也得吃饭呢?他也明白想要让官场清廉,大幅的提高官员俸禄是必须的,只是如今囊中羞涩,自然就底气不足。停了一会儿,他又问道:“还有你这后半句:计资产是怎么回事?”

“回皇阿玛。如今的官员俸禄的确是太低了。虽然说提高了俸禄未必就能保证官员不贪,但是如今这么低的俸禄却只能让绝大多数的官员不得不贪。”

胤禟的这句话,让几乎所有的大臣都低下了头。因为如果严格的查起来,几乎没有一个官员敢说自己没有贪过一文钱。做过地方官的大臣就更加不用说了。他们有区别的也仅仅是一个程度轻重的问题。

“皇阿玛,儿臣认为,这官俸不但要提,而且要大幅度的提。依儿臣看,京官的双俸可以取消。如果在国库允许的清况下,所有官员的俸禄应该至少要提高到现在的十倍。”

胤禟的这番话让所有的大臣们禁不住一起“啊”了一声。而康熙则是张大了嘴巴,倒ōu了一口冷气,情不自禁的喃喃自语:“十倍,是不是太多了?”

康熙的声音不大,但却被胤禟听得一清二楚。

“皇阿玛。儿臣认为一点不多。全国各地每年官员们收的火耗加起来,恐怕还不止这个数吧?更何况,如今一名七品县令一年的俸禄才四十八两,就算是十倍,也才四百八十两。可是据儿臣所知如今年俸一千两的师爷实在是不在少数。有句话叫做学而优则仕。这些师爷都是仕途无望才转而求其次。可是他们的待遇却相差如此悬殊,长期下去,如何才能保证最优秀的人才都为朝廷所用呢?”

胤禟的话让康熙没法说了。是啊,长此下去恐怕那些正直的有才干的士子都没人愿意进入仕途了。因为进入仕途后,不贪污,这官就做不下去。

胤禟的这个话题实在是太敏感了。因为这个话题也牵扯到大臣们自身,因此所有大臣们全部闭紧了嘴巴,作壁上观。只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老夫子王掞。王老夫子一来人比较正直,二来因为他入仕以来,一直在作京官。京官大多数的职位虽然油水不多,但好歹有双俸。而王掞又向来比较孤直,不但不结党,而且平日里人情往来也极少,因此虽然他生活清苦,但倒也过的下去。真要排起大清国清官排行榜,他绝对是名列前茅的。

所以这位老夫子理直气壮地站了出来:“九阿哥,你又如何能保证年俸涨了十倍,官员就不贪了呢?如今官场上贪污已成惯例,依本官看,只怕就是涨到二十倍、三十倍,除非所有的官员全部换一遍,否则依然不会有什么改观。”

老夫子虽然平日里有些直,虽然他说的这些话的确是事实,但是当着康熙的面、当着这么多的重臣的面说出来,实在是太过唐突了。以至于说完之后,他自己也后悔了。僵在那里,很有咬舌头的冲动。

而其余的大臣们不要说了,全部傻愣愣的望着他。今日胤禟揭了官场黑幕,但不管怎么说胤禟毕竟不是官场中人,而想不到又出了个王老夫子。康熙的脸更是彻底黑成了锅底。官场是个什么样子,康熙心理明白的很,因此刚才胤禟抖了出来,他虽然生气,但毕竟胤禟的着重点不在此。而且胤禟毕竟是他儿子,年纪又iǎ,忍忍也就过去了。没想到的是,又蹦出来个王掞。而且话说得更难听;什么除非所有的官员全部换一遍,否则依然不会有什么改观。即便康熙也明白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俸禄涨的再高,也比不上贪污来的多。这些官员都伸惯了手,要他们改邪归正,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可王掞就这么直通通的说出来,实在是让他受不了。恐怕也没有几个皇帝能受得了。

不过康熙还没来的及发作,胤禟就接过了话:“王大人此话差矣。王大人饱读经书,岂不知人之初本善乎?”

胤禟厌恶儒生和孔孟之道在清朝高层中早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也因此不但汉臣中几乎没有人对这位号称满洲第一才子的九阿哥有好感,就是满族的重臣大多对他也有看法。因为毕竟如今无论满汉、无论是否参加科举,想要入仕,除了那些厮杀汉外,谁能不读经书?

如果换一个人说出这句话来,也许众人会笑话他又是一个读书读迂了的书呆子,不过话从胤禟的嘴里出来,众人则不约而同的想他这不是又要借题发挥吧?也不能怪众人会这么想,大臣们已经知道了康熙召大家来的原因是胤禟说他有彻底解决钱荒的办法。虽然他刚才说的这些方略,大臣们大都不明白具体内容是什么。但大都琢磨出味来了,这些方略不管能不能真的解决钱荒,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胤禟想用它一并解决很多问题。

胤禟不管大臣们怎么想,继续说道:“当然了,这个世界上死不知悔的人也是有的。因此,皇阿玛(他又转向康熙)。儿臣这第二条方略,后半条,才有计资产一说。”这次他倒不等康熙询问了,接着说了下去:“所谓计资产,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所有的官员每年都必须向朝廷申报一次自己的财产状况。朝廷将成立一个专的衙对官员们的财产进行核准。如果两者之间差额超过一百两,该衙有权要求官员对其进行解释。如果官员无法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那么该衙将有权利要求都察院、大理寺立案,对其来历不明的财产进行侦查。”

胤禟这话一说,大多数的大臣们可就不仅仅是呆若木jī了,不少人的心立刻瓦凉瓦凉的,后脊背顿时被冷汗浸湿了。尽管此时还是七月的酷暑。

这些大臣们都是人jīng,虽然胤禟只简单的说了这么几句,但他们都听出来了,真要这样做,以后再要伸手可就难了。以前要查贪污,那必须查实据。只要手脚干净些,一件事想要查清来龙去脉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实在不行,还能丢出几个替死鬼脱身。可真要象胤禟说的那样,每年都要对财产进行申报,那可就完了蛋。

你每年的财产都历历在目,有案可查。而且都是你自己申报的,让你自己还无话可说。如果你把贪污的财产都隐匿起来,一年两年可以,但想要长期隐瞒恐怕是瞒不住的。再说,贪了钱就是为了要用,否则贪来何用?可是只要用了,数额一大就不可能瞒得住。而最可怕的就是他的最后半句话,对其来历不明的财产进行侦查。不管你是如实申报还是不如实申报,结果都没什么区别。这意味着只要财产来历不明,哪怕没有什么其他的证据,就都有可以能把自己折进去。

康熙真要采纳这样的方略,以后做官可就真正难做喽。

康熙再次把嘴巴张大了极限。努力的深呼吸两口。厉害呀历朝历代的清官们加在一起也抵不上胤禟这半条方略。他真是羡慕自己的这个儿子这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呢?

别人不说话,大学士吴琠开口了。这位吴学士也是个两袖清风的,所以他也有这个底气:“九阿哥,你这方略听起来似乎不错。可是这是否有把官员当贼防的嫌疑啊?而且为此朝廷要新设个衙要真正发挥作用,只怕这添的官员少了还不行。国库如今还不丰,九阿哥这又是要加俸禄,又是要添官员,朝廷只怕是负担不起啊。”

王掞倒真是个直臣,刚刚差点让康熙暴走,这会儿还不消停,也说道:“是啊。如今朝廷已经有大理寺、都察院,而且我朝在都察院内增设了‘六科给事中’。监察的衙和官员已经不少了。现在九阿哥又要提议增设衙这似乎有臃肿之嫌。”

胤禟冲着吴、王二人分别拜了拜:“二位大人不愧都是我大清栋梁,忧国忧民之臣。”

胤禟这一拜得吴、王二人倒不好再说话了。

不过胤禟拜完之后,说的却是另外一回事:“不过吴学士之言,我却不敢苟同。各朝各代为什么都要颁布刑律,难道是为了将臣民当贼防吗?非也。颁布刑律的根本目的既不是为了要惩罚某些人也不是不相信臣民们的品德,而是为了国家稳定,为了让绝大多数的臣民都能安居乐业,是为了保障大多数臣民的利益。而我提出这条方略同样并不是不相信大臣们的品德,而是为了不让少数的害群之马有机会玷污了其他大臣们的品德,是为了让全天下的百姓都能够看到圣人的弟子拥有如何高洁的品德?”

胤禟的话拔到这样的高度,让所有人都无法反驳。

“至于说到衙重叠,人员臃肿,我认为两位大人的意见的确值得考虑。”说到这里他又转向康熙:“皇阿玛,这的确是儿臣考虑的不周全的地方。因此儿臣提议此策是否可以分期完成。鉴于如今国库不丰,所以设立的新衙规模可以暂时不大。也可以不需要全国所有的官员都立刻申报财产。一开始只需三品以上的官员进行申报,这样的话,新衙的人手就不需要太多了。而且儿臣相信,三品以上的官员们大多都是朝廷的栋梁之臣,必然不会让皇阿玛和天下的百姓失望,新衙的工作量也不会太大。”

胤禟的话再次让在场的许多大臣汗如雨下,尤其是后面一段。

康熙听到这里,心中一动。胤禟的提议在他看来确实是个好计策,必然将让官场风气一清,当然肯定会有无数的官员就此落马。但坏处也是很明显的,在如今这样的一个官场里,要实行此策,估计没有几个官员经的起审查。这样一来,震动太大,不利于稳定。不过,胤禟刚才的话中提到三品以上官员先行申报。在他看来,倒可行。正好可以名正言顺的除去一些眼中钉。想到这里,他瞥了一眼站在那里始终不动声è的索额图。

于是,他又想了想方才说道:“嗯,朕看可以。三品以上官员都是朕心腹之臣,乃是天下官员的表率。不过,专为此设一新衙似有多余。这事就jiā给都察院了。自今年开始,每年年末所有三品以上官员都需将其十两以上的财产按单如实申报给都察院。嗯,还需包括其父母、兄弟、子nv等三代以内直系亲属的财产明细。都察院要在半年之内进行核查清楚。差额在一千两白银以外,而官员又无法对其财产来源进行解释者,都察院需立刻上奏于朕。”

康熙将胤禟的想法这么一改,胤禟心里自然是很不满意的。当然了,康熙他自然也有考虑周全的地方,那就是康熙将财产申报范围扩大到了官员的直系亲属,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他就能作出了这样的调整,不得不说康熙的确处理政务比胤禟要老辣的多得多。此外,官员们只对十两以上的财产进行申报,以及将差额放到了一千两,也表现出了康熙比胤禟要务实的多。既减轻了都察院的工作量,同时也没有对官员们的道德水准要求太苛求。作为一个头脑清醒的皇帝,康熙自然知道清水里是养不了鱼的。如果要找道德圣人那么恐怕满朝上下很可能一个都找不出来。而事实上三品大员那都是朝廷的国家重臣,相当于现代的副省级了,有些iǎ的动作也是能够容忍的。如果连这都不能容忍,那这个皇帝也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没有一点利益,还有谁会为你卖命呢?说句不好听的,十年寒窗的动力究其根本还是脱不了名利二字啊。

但最让胤禟感到失望的是康熙一没有批准设立新的衙还是jiā给了都察院。再好的经也会被uā心的和尚把好经给念歪。如今都察院的官员们的素质实在是不能让胤禟可以放心。其次是最终都察院也只是上奏于康熙。而不是象胤禟所想的那样直接立案,或者移jiā大理寺。这里面的区别可就太大了。没有直接立案的权力,这就意味着这很可能到最后只是变成了康熙手中一张敲打大臣们的王牌,又或者只是变相的增加了少许都察院手中挥舞的权柄而已。时间一长,很有可能就变成只是一种形式罢了。A

先看到这里,把此书加到书签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他们都在读: 这个明星很另类吃货驯夫死神推销员永生之门夫诱无限之笑傲